專欄小作家:葉摸蝦
感覺對了我要出發,用我自己的步伐~ ...... 放開一切體會變化,是否就是情緒化~ ---------------------------------超快感<孫燕姿2000>
在世界各地的青少棒比賽總能見到場邊坐著幾位大叔,手裡握著一把怪儀器對準場上的投手,還時不時念念有詞外加高聲驚呼。
這些大叔可不是從霍格華茲來念咒施法的巫師喔!他們都是來自各個職棒聯盟的球探,要利用手中的那把「測速槍」,尋找具備驚人球速的怪力小將!
你知道我們的腦中,也都藏了把測速槍嗎?
只是……這把槍可能沒那麼可靠……
相信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出發去一個不那麼熟悉的地方感到路途遙遠,回程卻覺得快多了!明明是同一條路、同樣的速度,為何時間感受大相逕庭?
過去普遍認為,回程時對路途已經比去程時更為熟悉,而這樣的熟悉感讓我們覺得同樣一段路程似乎變近了,但荷蘭蒂爾堡大學的心理系教授Niels van de Ven(2011)則認為這樣的差異來自於我們對去回程所需花費時間的期望差距,怎麼說呢?
對於第一次去的陌生旅途我們通常會低估需要的旅行時間,門檻拉高的情況下使我們走完全程常感覺花費了比預期更多的時間,而回程時受到去程感受的影響,我們會預期路程很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覺得實際的路程較預期要短。不管原因揪~竟是如何,這樣的現象都證明了個人對於同樣速度、路程可能產生不同的時間感。
photo by the paegan on Flickr
除了個人以外,不同人對時間的感受也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有人開車時速動輒破百卻絲毫無感,在相同的速度下有人卻連要抓穩方向盤都很困難;閉上眼睛,有人能夠準確地在心中計算秒數,有人卻是差得離譜。縱然大腦解讀的速度感有所不同,這些知覺皆是我們從外界環境得到的線索和過去經驗交互作用下的產物,這些環境線索也許是快速移動的街景、也許是呼嘯的風聲、又或者是交通工具加速時在我們身上施加的壓力感。因著這樣的認知特性,只要在環境中動些小手腳就能夠對人的速度感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改變行為!
不知大家是否曾注意過高速公路收費站前的路面減速標線呢?為了讓駕駛人在進站前能確實大幅度地降低速度,這些減速標線的排列越接近收費站就越緊密(見圖示),駕駛感受到的跳動及聲響也越密集,運用一點巧思以強烈的生理刺激提醒駕駛車速要趕緊降低了,厲害吧!
在日本也出現一項聰明的設計─「會唱歌的道路」!
「會唱歌的道路?!有可能嗎?」
看看下方的影片:
很酷吧!大家有注意到影片中路面上的一道道橫紋溝槽嗎?當車輪壓過一道道溝槽時便產生了音高(頻率),而這些音高則取決於溝槽排列的密度,在工程師的精心設計下,只要汽車維持在路段的限速四十公里,就可以讓道路演奏出具旋律的歌曲了(雖然音色有點@&*$%##…)!這樣有趣的回饋,誰不願意乖乖地保持速限呢?
除了邊玩Candy Crush邊開車可能為駕駛帶來危險之外,大家都知道十次車禍九次快,為了對付人腦內不靈光的測速槍,許多科學家及設計師們都努力地透過改變道路、環境……等等,幫助人們產生較一致的速度感知,維護交通安全,畢竟……「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永遠是人們外出的最高指導原則阿!
Ven, N., Rijswijk, L., & Roy, M. The return trip effect: Why the return trip often seems to take less time.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8(5), 827-832.